close

大家好,我是月月。

今天的文章比較特別,並不如往例接著上一篇往下寫[面對人群]段的內容,而是回到[前言]段寫「番外」篇。

是以在開始說明事務所的選擇之前,想先跟各位聊聊為什麼要寫番外。

 

自打我開始規律地寫文章以來,覺得我的人生好像一點點地有所改變,一方面是騰地兒記錄腦袋裡快要遺忘的東西,另一方面覺得能夠回饋社會減少過去的口業、提供過去經驗給大家參考讓我十分開心。但大家也知道,這個題目的受眾(指能夠對到口味或電波的讀者)實在太小眾了,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人默默地筆耕(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寫爽的啦哈)

但從年初到現在這段日子裡,陸陸續續收到幾個帶有鼓勵的留言都讓我非常感謝,大幅地增加了本人的寫作動力(),但也同時在這些回饋中發現,針對事務所的選擇問題上,還有一些面向沒有被討論到。

 

在「#4-[前言]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,究竟要選哪一間?」這一篇裡,我只有從自己的預設立場(台北人當然只要煩惱進四大哪一間的台北所就好了)進行討論,但對中南部的朋友和考慮是不是要在海外發展的同胞們,他們的疑問又再更廣泛一點:

 

到底是該上台北,還是選擇留在家鄉裡呢?

到底是該留在台灣,還是選擇去海外發展呢?

 

針對這兩個面向的問題,我本來只打算在留言裡回覆,但後來發現想講的話太多了(話嘮發作),又為了更加造福(?)廣大的(剛才不是說很小眾?)讀者朋友,所以考量後決定開單章成文,讓有相同困擾的你們可以參考~

 

首先想提醒各位的是,一來我是會計背景出身的,有一種毛病就是「與生俱來的保守」;二來這是各位面對人生的重大決策,肯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套用到所有人身上;是以面對這兩個問題,我並沒有辦法直接提供解答,但我希望能就一點點過來人還有身邊朋友們反饋給我的經驗,統整出一些思考的方向讓各位能夠比較順利地找到答案。

 

再來,如果覺得我以下所述的思考方向離現階段有點太遠了,請相信我,並不是因為我年紀大了,是因為我希望各位能夠站在人生遠一點的角度,回頭思考現在的抉擇。

有一個觀念叫做「以終為始」,來自已故管理學大師史蒂芬.柯維的《與成功有約: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(Steven Covey,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,簡單來說就是確定終點、檢視與起點的差異,再來規劃如何一步步走到終點,是一種針對目標的聚焦方法。

由於以下內容會使用到這個概念,所以先提出來讓大家了解,這樣再往下看才不會覺得我的建議太神奇寶貝tone哈哈。

 

那麼,我們就開始吧!

 

首先針對「是該上台北,還是選擇留在家鄉裡呢?」這個問題,我提出以下幾個應該先思考的問題面向:

1.資源

台北事務所的資源肯定會比分所多。所謂人潮就是錢潮,許多企業都選擇在台北營運,自然對事務所的需求也比較多,是以換算下來的人均加班費以及升遷時調薪金額都比較高,這一點是非常現實的。

我有一位朋友是台中人,當初在台中某一間四大事務所待了一年多一點就離職了,並不是因為他表現不好或是不耐加班,而是加班費和調薪都比台北所少太多了(視情況可能會差異到一半以上)(所以憤而梨植)

現階段雖然勞基法對加班時數有所規定,事務所也不能太明目張膽的要求你加班,所以加班費的城鄉差異可能沒有過去這麼大,但調薪面肯定還是存有重大落差的。

 

再來,要請各位考量的是:未來你的孩子受教育的資源

是的,這就是我所要說的「以終為始」。我有非常多的同事都不是台北人,他們對於台北出生的人有一種天生的羨慕(抱歉,我不是想戰南北,但中南部上來台北工作的朋友們真的很辛苦QQ)

 

依據網路文章可以看出,台大學生有一半來自雙北地區:「駱明慶曾於2002年發表論文,當時台北市大安區位居台大學生戶籍所在地比率排行之冠,14年後仍是如此。2016年他最新研究論文「誰是台大學生?(2001-2014)多元入學的影響」發現,兩個台大學生就有一人來自雙北地區,台北市占30.6%,新北市19.37%。其餘超過5%的縣市,只有高雄市、台中市和桃園市。至於屏東縣、雲林縣、嘉義縣、苗栗縣、花蓮縣、台東縣、金門縣、澎湖縣和連江縣的九個縣,台大學生比率均在1%以下。」(資料來源:http://a.udn.com/focus/2016/08/21/24039/index.html)

我認為,這種差異始終存在,絕對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有關。

 

我不是想驚嚇大家,也不是想在這個討論事務所的部落格裡掀起教育資源的論戰,但還是想要提醒大家,在台灣,教育方面還是存在有城鄉差距的,請大家在考慮的時候千萬不要只想到現在的自己,也一定要為未來的自己和家庭考慮。

 

2.存錢

住家鄉肯定比住台北更能存到錢,畢竟台北的物價和房租都很貴,一個人上台北打拼的話真的只能蝸居在幾坪內、僅容旋身的小套房裡,每天抓著存摺數薪水的進出、還要在上班加班下班之餘抓緊時間自己洗衣服和倒垃圾,還沒有父母親人的陪伴關愛……

 

以我自己來說,住在家裡雖然不用另外付租金、負擔太多生活開銷(畢竟住在家裡揪4可以吃爸爸的喝媽媽的),但是每個月一樣要有孝親費以及固定的儲蓄,即便我在台北工作,扣一扣下來其實也不算特別充裕,深深覺得自己在台北買房子的夢想遙遙無期啊囧。

我想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遇到這個問題,應該是說,整個經濟環境之下我們這個世代都正面臨同樣的困境(我們應該是算同一個世代吧?)

 

但是請大家在思考存錢問題時,也一定要更深層地挖掘自己的內心:揪竟存錢是為了什麼?

為了保障未來的生活品質?還是為了買一棟自己的房子?所以在哪裡工作和生活能比較快達到自己的目標?這個更細節性的問題也請大家一併列入考慮。

 

3.未來想在哪裡生活?

以我自己來說,我是台北出生長大的,未來也想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。而我的朋友是在鄉下長大的,來台北念書之後留下來繼續工作,未來也不打算再回家鄉生活,所以選擇在繁華的異鄉咬牙紮根。

 

你可能會說,啊我就沒有在台北生活過,怎麼能知道以後到底想在哪裡生活下去呢?

如果是這樣,那我建議你更應該來台北走一遭。我本人是一個經驗主義者,意思就是說,不論好壞,我都希望自己可以走過一遍:真的如人飲水過,才能冷暖自知;就如同我真的進過事務所,才知道那個環境並不適合我。

 

我覺得人生這條道路,說長不長,說短不短。

如果沒辦法在那些路上走過一輪,那麼人生真的就太短太可惜了。

 

如果你從來沒想過「自己未來想在哪裡生活?」這個問題,那我也建議你好好的思考一下,當你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,那麼你現在這個「該留鄉還是上台北工作」的答案也就能呼之欲出了。這也是一種「以終為始」方法的運用。

 

好的,那麼再來針對「該留在台灣,還是選擇去海外發展」這個問題,其實我大部分的建議問題都同上,希望大家可以先思考過再下決定,不過我還是有其他想法想跟大家聊聊,一樣作為思考方向給大家參考:

 

鑒於海外的經濟和教育資源大都比台灣多,存錢也相對比較容易一些些(雖然國外物價高,但收入水準也是比較高的),所以「最後你想在哪裡生活」這一題的答案,應該會重大影響你的決策;但也誠如先前所言,我認為能有機會出去就好好出去一趟,儘量地多加拓展自己的國際眼界肯定是有正面好處的。

 

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,如果你只是想出去一陣子就回來,那麼一定要注意的是,「你出去這一趟想要學到什麼?」這個問題請你務必要先確定,時間寶貴(還有錢),不要輕易地浪費。

以前大學時候我去過美國遊學(燒錢)兩個月,我告訴自己:我是來這裡學好英文的,跟其他語校學生相比我只有短短兩個月,我絕對不能輕易地浪費。所以這兩個月我每天都早睡早起,生怕浪費了任何一點時間。回來之後我也開始主動的每天聽Advanced英文加強聽力,一反過去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的被動狀態。

這一趟遊學對我來說,其實重點不在於這2個月學了多少單字、加強了多少聽力,而是增加了我對學英文的興趣!在當地遇到的人事物讓我深深地覺得語言只是一個工具,我們應該透過語言更加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,而不只是一個考試或求職的分數而已。

 

所以啦,想出去海外工作的朋友們,希望你們能清楚了解自己追尋的目標到底是什麼。是經歷?薪水?還是想在當地生根的夢想?

我出社會到現在深深地覺得,沒有一個工作是不辛苦的,端看自己能不能了解你的渴望和追求是什麼;只有當目標明確,才能在無數的痛苦深淵中找到救贖。

 

那麼以上就是我對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─台北vs.家鄉/國內vs.海外?」的說明,希望能幫助各位了解選擇工作地點時應該注意的方向,作為各位評估判斷的根據之一。

J

 

這一篇算是特別番外篇,主要是針對留言的問題提出完整的回覆說明,往後仍然定期(頻率約當是每兩週一篇)更新「面對人群」段的文章。

如果你有什麼想進一步了解的事務所相關內容,歡迎留言給我讓我知道,我會視情形排入我的寫作規劃中。

 

那麼,我們下回見啦!

 

2018/8/26

月月

 

arrow
arrow

    moonmoonwan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